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 有魄力-《国潮1980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坦白的说,在他最疲惫的时候,连后悔自己的贪心都是有过的。

    早知道这份辛苦,他才不会买这么多。

    所以从最基础的实际出发,对外出借画作,这本身就是一种宁卫民因为自身局限性而产生的需要。

    借出去他还能省省自己的力气,少操点心。

    另外,无论从产业投入和布局还有公益性上来讲,他也只能做出这种选择。

    留在自己身边藏着的那是死宝贝,只有拿出来让人看,才是活宝贝。

    这些书画本不应该是属于个人之物,其文化价值原本就该是全国人民共同享有的东西。

    宁卫民当初也是对霍延平做出类似承诺的,他说过自己之所以和港客争抢,买下这些书画,并不是只图书画升值,也有保全民族资产的意思。

    这话不能说全是假话,尤其是以他今天的财富而论,这话的成色甚至已经变成了七成真,三成假。

    更别说,即使是从私利上来讲,难道不是任何一个行业要想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,都需要持续在研发上进行资源投入嘛?

    那工美行业也是一样啊。

    宁卫民用手里的东西去增加教学方面的投入,往大了说是替国家和美术行业做贡献,往小了说也为了未来拥有更多的人才,好把工美行业这块蛋糕做大,保证他个人源源不绝的行业领先地位和利润。

    所以出借美术作品给美术院校,持续加强与美术院校合作关系,这是高瞻远瞩,非常必要的一步棋。

    留着不给别人看,难道就等着这些书画在家起毛嘛。

    当然,考虑到这些书画本身的经济价值,以及未来的巨大潜力,失窃和掉包这种事儿难免发生。

    毕竟故宫都遭遇过好几次贼,有的贼还真的偷成了。

    常林钻石也有在展览期间被人调包的传闻。

    但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,起码可以降低概率,总不能因噎废食吧?

    难道因为有贪污的行为,我们就不交税了?

    难道因为担心地震的风险,我们就永远睡在露天处?

    没这样的道理吧,这么走极端的人,生活里恐怕是没有的。

    这或许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个例子,在没有能力的人眼里,任何事情都是困难,只有放弃。

    但在真心想做事的人眼里,任何困难和障碍都可以找到办法去克服,起码应该尝试尝试。

    宁卫民就是这样,说实话在他的眼里,文化产业实在是太庞大的市场了,所以一切投入都是值得的。

    拿出借书画给京城的美术院校这件事来说,他捐楼给校方盖美术馆只是第一步,后续他还要成立一个专业的保管公司,建立严谨的安保制度,甚至聘请国内外的专业人才,来负责自己收藏的打理工作呢。

    因为他能确定的一件事,就是自己未来的收藏还会越来越多,而这些收藏在未来可以应用的地方,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会越来越多。

    要做一个收藏大家,文化大亨,那就得有惊人的气魄,所以他才会自己兴办潘家园旧货市场。

    他和别人最大的不同之处,是他的眼光已经开始放在整个文化产业的上层位置了。

    哪怕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,但他自己非常清楚,他已经占据了不少优质资源,俨然成了华夏文化对内运营和对外输出的主导者。

    而前所未有的美妙前景就在前方等着他,十分令人期待。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